一提起耳鸣、耳聋,一些中医都认为是肾虚所致。这是因为中医说“肾开窍于耳”;“耳为肾之门户”。
《灵枢·脉度》也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这里是说人的肾中精气充足听觉才会好。反之则耳失所养,必然会导致耳鸣,听力下降,直至耳聋。
中医还认为肝脏与耳有关联,临床发现,肝经火盛的病人常会出现耳鸣、听力下降。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说:“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于脑”。是说脑于耳有密切联系;他认为人如脑健康,双耳也会健康。《灵枢·海论》曾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这里的髓海指的就是脑髓。
中医还认为气血与耳有关联,《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血主濡之”。临床发现,气血虚弱之人常会发生耳鸣、听力下降。由此可见,耳鸣、耳聋与脏腑、气血有关,应辩证治疗。肾阴虚型此种类型的患者主要表现为耳如蝉鸣,以午后夜间为重,听力逐渐下降。病人常伴有眩晕、失眠、健忘、多梦、腰膝酸软、形体消瘦、咽干舌燥,手足心热、潮热、盗汗、眼花颧红,或兼见男子遗精、精少不育,女子经少、经闭、不孕,脉细数等。肾阳虚型中年以后逐渐发生耳鸣,听力减退,多为双耳,常伴有腰膝酸软、腹胀便溏、足踝浮肿、畏寒肢冷、头晕日眩、面色白光白,男子阳痿早泄,女子宫冷不孕,带下清稀量多,脉沉细无力等。
腹针属针灸学新开展的一种治疗方法,它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其精华是以腹部的神阙为调控系统,提出人之先天,从无形的精气到胚胎的形成,完全依赖于神阙系统。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腹部不仅包括了内脏中的许多重要的器官,而且还分布着大量的经脉,气血向全身输布,也是审察症候,诊断、治疗疾病的重要部位。因此其治疗内脏疾病和慢性全身疾病疗效显优势。
其治疗体系为以腹部的肚脐为中心进行调控,因为人在出生前,脐带是维系生命的纽带,人体的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依赖于脐带的输送。腹部又是五脏六腑会聚的地方,所以采取腹部穴位治疗可调整全身的经络,而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的目的。
腹针的治疗方法:
1.主穴:引气归元(深刺)
辅穴:根据情况选择以下穴位:阴都(双中刺)滑肉门(双中刺)建里(浅刺)腹四关(中刺)商曲(双中刺)气穴(双中刺)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