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
患者:男性,37岁。右耳鸣1年,右耳听力下降5月,头晕2月。
影像学检查
问题1:病变主要位于(单选)
A.脑内、右侧小脑
B.脑内、右侧脑桥
C.脑外,右侧桥小脑角区(CPA)
D.脑外,右侧桥小脑角区(CPA)及右侧颞骨岩部
E.脑外,右侧桥小脑角区(CPA)及右侧内听道
答案:E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影像解剖知识。病变位于右侧颅底,脑外病变,右侧脑桥、小脑均为受推压改变。病变主要位于右侧桥小脑角区(CPA),这个定位应该不难做出。但仔细观察,在T1WI、T2WI、T2WI/FLAIR上右侧面听神经均显示增粗,增强扫描显示右侧面听神经增粗并明显强化。故病变位于颅外,右侧桥小脑角区(CPA)及右侧内听道,这也恰恰解释了右侧耳鸣伴听力下降的临床症状。E选项为正确答案。
问题2:桥小脑角区(CPA)最常见的3类肿瘤依次为(单选)
A.神经鞘瘤、表皮样囊肿、脑膜瘤
B.脑膜瘤、神经鞘瘤、表皮样囊肿
C.神经鞘瘤、脑膜瘤、表皮样囊肿
D.表皮样囊肿、脑膜瘤、神经鞘瘤
E.脑膜瘤、表皮样囊肿、神经鞘瘤
答案:C
解析:桥小脑角区(CPA)的各类肿瘤发病率统计不一,但发病前3类的肿瘤还是比较公认的,分别是神经鞘瘤75-80%,脑膜瘤8-15%,表皮样囊肿5%。故正确答案应选C。
问题3:根据MR影像学表现,最可能的诊断是(单选)
A.表皮样囊肿
B.神经鞘瘤
C.脑膜瘤
D.转移瘤
E.蛛网膜囊肿
答案:B
解析:首先桥小脑角区(CPA)最常见的肿瘤是神经鞘瘤、脑膜瘤、表皮样囊肿,而本病例同时有异常面听神经增粗、强化的表现,故神经鞘瘤的可能性十分大。再分析病变本身,病变主体呈类圆形,膨胀性生长,在T1WI上以低信号为主,在T2WI上呈高亮信号,在T2WI/FLAIR上呈低信号,在DWI上扩散不受限,增强扫描大部分无强化,边缘可见少许强化,中心可见分隔,分隔可见强化。这些表现均提示病变有明显的囊变,中心大部分区域为水样液体成分,这与脑膜瘤的表现截然不同。表皮样囊肿(胆脂瘤)呈铸型生长、增强扫描无强化,在T2WI/FLAIR上呈等略高信号,像脏了的脑脊液,DWI扩散受限。而本例膨胀性生长,增强扫描边缘及分隔有强化,在T2WI/FLAIR上呈低信号,DWI扩散不受限,均不支持表皮样囊肿诊断。最终诊断是神经鞘瘤伴明显囊变,应选B。
问题4:本病例对于鉴别表皮样囊肿没有帮助的是(单选)
A.增强扫描无强化
B.膨胀性生长
C.DWI扩散不受限
D.T2WI/FLAIR上表现为低信号
E.右侧面听神经增粗
答案:A
解析:表皮样囊肿(胆脂瘤)的特点是呈铸型生长、增强扫描无强化,在T2WI/FLAIR上呈等略高信号,像脏了的脑脊液,DWI扩散受限。而本例膨胀性生长,在T2WI/FLAIR上呈低信号,DWI扩散不受限,右侧面听神经增粗均有助于鉴别表皮样囊肿,只有增强扫描无强化既可以见于神经鞘瘤囊变,又可以见表皮样囊肿,故对于鉴别诊断没有帮助。
最终病理诊断:右侧听神经神经鞘瘤
1.本病例影像学表现提示的诊断线索
病变定位为颅外、桥小脑角区(CPA)肿物,同时伴有右侧面听神经增粗,病变推压脑桥及右侧小脑,占位效应明显。此区域最常见的肿瘤为神经鞘瘤、脑膜瘤、表皮样囊肿,而本例既有面听神经改变,又有患侧耳鸣、听力下降,诊断听神经鞘瘤的可能性很大。进一步分别病变影像学表现特点,病变以囊变为主,边缘及分隔可见强化,DWI科室不受限,T2WI/FLAIR呈低信号,右侧面听神经明显强化,综合考虑均支持听神经鞘瘤的诊断。
2.本病例的读片思路
(1)发现病变与认证:发现右侧桥小脑角区(CPA)的病变并不难,但同时需要仔细观察右侧面听神经的改变,可以帮助定位及定性诊断。
(2)定位诊断:定位诊断对颅底肿瘤十分重要,不同部位有不同的好发病变。本病例定位为颅底脑外的病变,主要位于右侧桥小脑角区(CPA),同时右侧内听道内的面听神经有增粗表现。
(3)定性诊断:本病例右侧面听神经明显增粗伴有强化,说明病变与面听神经有关,同时临床症状也验证了这点。此部位最好发的3个肿瘤是神经鞘瘤、脑膜瘤、表皮样囊肿。神经鞘瘤的典型表现就是哑铃状生长、明显强化的肿物。脑膜瘤是宽基底贴于骨质,明显均匀强化并可见脑膜尾征。表皮样囊肿(胆脂瘤)的特点是呈铸型生长、增强扫描无强化,在T2WI/FLAIR上呈等略高信号,像脏了的脑脊液,DWI扩散受限。而本例以囊变为主,同时伴有边缘及分隔强化,DWI扩散不受限,最终的诊断是神经鞘瘤伴明显囊变。
1.诊断要点
第一,是正确的定位右侧桥小脑角区(CPA)。第二,仔细的观察面听神经的改变。第三要认识到此部位常见的肿瘤分别是神经鞘瘤、脑膜瘤和表皮样囊肿。第四,分析其磁共振表现,病变主体呈类圆形,膨胀性生长,在T1WI上以低信号为主,在T2WI上呈高亮信号,在T2WI/FLAIR上呈低信号,在DWI上扩散不受限,增强扫描大部分无强化,边缘可见少许强化,中心可见分隔,分隔可见强化。这些表现既与脑膜瘤不同,又与表皮样囊肿有明显的区别,而十分符合神经鞘瘤伴明显囊变的表现。
2.鉴别诊断
(1)脑膜瘤:为桥小脑角区(CPA)第二高发肿瘤,占此区域肿瘤的8-15%。一般以宽基底与岩骨相连,在T1WI上呈等信号,在T2WI上呈等信号强,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部分可见脑膜尾征。坏死、囊变少见。
(2)表皮样囊肿:又称胆脂瘤或珍珠瘤,为胚胎发育过程中外胚层残余组织异位所致的良性肿瘤。常以三叉神经痛起病,多有患侧耳鸣、耳聋。病变以铸型、匍匐样生长,有“见缝就钻”的特点,对周围结构多无推压,囊内为乳白色角化物。T1WI低信号(略高于脑脊液),T2WI为高亮信号(略低于脑脊液),增强扫描无强化,DWI扩散受限。
听神经瘤
听神经瘤是指起源于听神经鞘的肿瘤,为良性肿瘤,确切的称谓应是听神经鞘瘤,是常见颅内肿瘤之一,占颅内肿瘤的7%~12%,占桥小脑角肿瘤的80%~95%。多见于成年人,高峰在30~50岁,20岁以下者少见,儿童单发性听神经瘤非常罕见。无明显性别差异。左、右发生率相仿,偶见双侧性。临床以桥小脑角综合征和颅内压增高征为主要表现。
肿瘤体积小时,出现一侧耳鸣、听力减退及眩晕,少数患者时间稍长后出现耳聋。耳鸣可伴有发作性眩晕或恶心、呕吐。肿瘤体积增大会有轻度周围性面瘫,三叉神经损害表现为面部麻木、痛、触觉减退、角膜反射减弱、颞肌和咀嚼肌力差或肌萎缩。肿瘤体积大时,压迫脑干、小脑及后组颅神经,引起交叉性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小脑性共济失调、步态不稳、发音困难、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饮食呛咳等。
3/4起源于上前庭神经,少数起自蜗神经,起源于Schwann细胞。听神经鞘瘤有完整包膜,表面大多光滑,有时可略呈结节状,其形状和大小根据肿瘤的生长情况而定。肿瘤的实质部分色泽灰黄至灰红色,质硬而脆,病理组织学上有AntoniA型(细胞排列紧密,间质较少)及AntoniB型(细胞分布松散,间质占优势)两种类型。
CT表现:内耳道骨质受压,不同程度扩大;当肿瘤较大时,内耳道可明显扩大呈“喇叭口状”改变,肿瘤多为圆形或不规则形,呈等密度或低密度,少数呈高密度。由于肿瘤与脑组织密度相近,CT平扫软组织窗也不易显示,位于内听道口区,强化明显。在观察内耳道时不但要注意内耳道大小,还要观察形态改变,有时仅表现为形态改变,应结合横断面和冠状面图像,分别观察左右侧骨质是否对称。
MRI:T1加权像上呈略低或等信号,在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AntoniA区明显强化,AntoniB区强化不明显。部分可出现囊性变,部分可跨颅内外呈哑铃状生长。第四脑室受压变形,脑干及小脑亦变形移位,脑积水表现。
CT及MRI都可以明确显示听神经鞘瘤的部位、形态、浸润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CT对局部骨质改变显示优于MRI,而MRI软组织密度分辨率高,对于病变范围、强化及囊性变的显示由于CT。两者结合可以提高肿瘤的正确诊断率及诊断水平,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1.WangXQ,HuangMZ,ZhangH,etal.Clearcellmeningioma:clinicalfeatures,CT,andMRimagingfindingsin23patients.Journalof北京最专业白癜风专科北京专业白癜风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