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也是我们身体重要经脉汇集的地方,如果把重要经脉理解成是交通干线的话,那么头部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交通要塞。头部的经脉用一句话形容就是密密麻麻,一条挨着一条,交叉纵横,四通八达。这么重要的地方,如果堵车了会有什么结果?如果道路坍塌了又有什么结果?如果缺少维护或是管理有什么结果?头痛由此产生,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五种类型的头痛。类型一:受风头痛(约占30%)1、原因:经意或是不经意的受风,会导致头部的经脉风邪的侵袭,而影响到经脉的内气血运行的通畅,不通则痛,于是头痛。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以及“巅高之上唯风邪可到”等强调的就是说,头部是最易收到风邪的侵袭人体部位。2、主症:头痛的症状表现以蹿痛为主,没有固定的疼痛部位,甚至疼痛牵涉到颈项部和肩背部,遇风加重,甚至怕风。3、中药方剂:(1)药茶:川芎5g、黄芪5g、白术5g、防风5g、桑叶5g、蔓荆子5g,以上剂量为一日量,放入水杯中反复冲泡饮用即可。(2)穴位导引:风池位置:头项后部的两个大筋外侧靠近发际的凹陷中,左右各一。导引法:用两个大拇指的指甲角的大拇指侧的部位(肺经少商穴所在),按揉风池穴,可以起到沟通两条经脉的经气来治疗受风头痛的治疗效果。导引术是中国古代尤其是盛唐时期很为流行的一种自我保健性疗法,类似于今天的穴位按摩,但不同于穴位按摩的是:导引术更讲究用来按摩的部位的的经脉属性,强调利用经脉之气来激发被按摩部位的经脉之气,以起到事半功倍的疗效。(3)尽可能的避开风,当然也包括流动的空气,尤其是家中或是写字楼中的穿堂风,以及空调吹出来的冷风,更重要的是避开背后或是头的后部吹风。因为那些地方有一些很重要的关系到人生命的重要穴位,所以一定要避开风邪的吹拂。或是我们可以使用防护装备,如带有风帽的衣服、高领的衣服等。(4)中医讲究对付风邪的法子比较常用的还有就是“治风先治血”,强调的就是如果身体里出现血虚的状态就比较容易受到风邪的侵扰,所以积极采取事前措施来保证我们身体里血的充足,是很重要的一环。比较好的食品有带红衣的花生、干枣等,同时我们也要采取关于血液的降耗措施,比如减少用眼次数(中医讲究“目得血则能视,久视伤血”)等会从源头上来保证我们身体有足够的血来防范风邪的入侵。类型二:情绪头痛(约占25%)1、病因:郁闷、恼怒、忧伤、沉思、惊恐,几乎所有不良的情绪都会让我们的气血在经脉或是出现阻滞、或是激进、或是发散、或是凝结、或是乱行等不正常的运行情况,从而最终影造成经脉的瘀阻,不通而痛。现代这个时代,这些情绪又是几乎无法逃避的,难以承受度精神压力,成为仅次于自然环境致病因素的第二大导致头痛的原因。2、主症:头痛头晕,心烦易怒,失眠,口苦面红,常伴有郁闷、恼怒等不良情绪,多以太阳穴处头痛或是头部的两侧疼痛为主,同时在明显情绪刺激后容易发作。3、中药方剂:(1)药茶:柴胡5g、香附5g、佛手5g、香橼5g、川芎5g、黄芩5g,以上剂量为一日量,放入水杯中反复冲泡饮用即可。(2)穴位导引:太冲位置: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左右各一。导引法:以双手中指靠近指甲处(中冲穴处)按揉太冲穴,这样做能够利用心包经脉的经气来帮助疏散肝经的气血,以酸胀为佳。(3)练习打坐法。打坐就是盘起腿来,闭目,手心向上,什么都不要想就可以了,一般要持续约30分钟或以上。打坐可以让我们达到物我两忘的目的,自然而然就会把那些并不是十分重要但有很令我们困扰的念头去掉。无物忘我,自然无欲。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习惯性过程,要长期坚持,而非一次二次即可速效的法子。(4)运动法。如果你觉得比较难做到(3)中的内容,索性就积极主动的把不良的情绪通过运动的形式发泄出去也好。推荐运动:打沙袋、跑步、游泳、跳绳等发泄程度:不要去管是否汗流浃背,只要你在运动的过程中压根就没想起来那些烦心的事情即可。(5)中医认为薄荷脑或是薄荷油的特殊芳香气味具有改善不良情绪的作用,从而间接的解决了头痛的治疗。(6)尽量避免不良情绪的刺激。这几乎是很难做到的,所以我们把它放到了最后一步。类型三:劳倦性头痛(约占25%)1、病因:每个人都在抱怨自己的工作太忙了,太累了,事实也确实如此。忙完了单位的,再来忙家里的,然后再个人充电,即使是成人也有考不完的试……于是你虚了,气血运行的动力弱了,气血被迫缓慢的在经脉中缓动,不通则痛。当然,劳累分为三种,身体的劳累的劳身、思维上劳累的劳神、性生活频繁的房劳,遇到其中一个就够你一受的了。2、主症:头脑空痛(感觉头脑中空)、心慌神疲、腰酸耳鸣、头晕、疲乏倦怠、力不从心等3、中药方剂:(1)药茶:黄芪5g、当归5g、破故纸5g、黄精5g、川芎5g,以上剂量为一日量,放入水杯中反复冲泡饮用即可。(2)穴位导引:足三里位置:膝盖外下缘凹陷处向下移四指,再向外移一指处。两腿各一。导引术:用两个食指的指甲角的大拇指侧的部位(手阳明经商阳穴所在),按揉足阳明经的足三里穴,可以起到沟通两条手足阳明经脉的经气来治疗劳倦头痛的治疗效果(3)两个基本原则:一要节制能源的浪费,从源头上来保证劳倦产生的减少,比如在现有基础上减少房事的次数、减少用眼的时间、如果已经很累就要减少去健身房的时间等等。二要拥有足够数量的能源的储备,比如加强营养饮食、保持适当的不觉得后疲乏的运动量等。(4)泡脚法,如果人是一棵大树,那么脚就相当于是树的根,头就相当于是树的枝叶果实,而劳倦就相当于耗费了养分的大树一样,光靠给树枝喷水施肥是不起作用的,一定要把肥料水分施在树的根部,由此你想象到泡足的重要意义了吗?对,就是这个道理。泡足时可以选择热水,或是在水里加入川芎10g、红花10g来增强热水对于头痛和疲劳的缓解,这种方法对于三种类型的劳倦所伤均有效。类型四:饮食不适痰湿(约占10%)1、病因:巅顶部位(头顶的中医术语)是不可以有湿邪的,因为湿邪的性质是往下而流的,所以一旦出现湿邪就是病态。湿邪是如何产生的呢?中医认为我们的脾胃是负责消化饮食的器官,如果每次都可以及时把消化过后的垃圾清理干净也就没事了,如果因为什么特殊情况而没有及时清理干净,垃圾就会越堆越多。它们在体内也真的很像你在垃圾堆里看到的湿乎乎粘腻腻的垃圾一样,湿邪由此产生,分布于全身各处,于是乎,我们2中所述的主症相继出现,头部也很难幸免,这些湿邪堆积在经脉的里外,气血不通而痛。2、主症:头痛似用布带缠裹或是胀痛、或是闷痛,贪睡,醒后不解乏,形体多肥胖,胸闷腹胀便溏,肢体困倦,恶心3、中药方剂:(1)药茶:苍白术各6g、川芎6g、半夏3g、泽泻6g,用热水反复冲泡代茶饮用。(2)穴位导引:丰隆位置:足部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处。导引法:用两个食指的指甲角的大拇指侧的部位(手阳明经商阳穴所在),按揉足阳明经的丰隆穴,可以起到沟通两条手足阳明经脉的经气来治疗饮食不适(痰湿)头痛的治疗效果。(3)节制下列食品,他们是身体内最容易产生湿邪并伤害你的脾胃的元凶:甜食、粘腻食品,如凉粉、粉条、年糕、油炸食品、低温食品(指刚从冰箱中取出的)和寒性食品(具有寒凉性味的食品,如梨、西瓜、绿豆等)(4)禁止食后即睡或是睡前饮食,这都是导致身体内湿邪大盛的重要诱因。(5)平时多吃些山西老陈醋、山楂,这样会随时帮助我们减少身体里的湿邪,随时保证我们脾胃的正常运转,不要担心它们助消化会让你发胖,不信吗,看看山西TV,自古世界上最爱吃醋的人群,胖子可真的没几个。类型五:外伤瘀血(约占10%)1、病因:磕了、碰了、摔了、撞了,我们的脑袋到今天已经不知和坚硬物体遭遇了多少次的亲密接触,绝大部分的人没有问题,不过有一些人却没有那么幸运,脑部的血也会像你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外伤一样溢出脉外,虽不至于像脑溢血那么严重,但那些出了经脉的瘀血却也暂无去处,于是,稍有诱因,风开始兴,浪开始作,你头痛了。2、主症:可能曾有头部外伤或是磕碰的经历,疼痛时痛处固定不变,痛如针刺,夜晚加重,休息后加重3、中药方剂:(1)药茶方:川芎6g、乳香粉3g、没药粉3g、西红花2g,开水反复冲泡代茶饮。(2)穴位导引:至阴穴位置:足小趾外侧趾甲角旁0.1寸。导引术:用手太阳经所属的小手指的指甲来掐按足太阳经的至阴穴可以使两条太阳经的经气互相激发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3)洗头:这个办法在清宫里是很盛行的,那个年代的领导是很讲究“是药就有七分毒”的,所以除了没办法外,几乎很少吃药,能外用就尽量外用,而且药物直接作用在局部的经脉上,效果反而较内服药物效果明显。川芎10g、当归15g、赤芍15g、何首乌30g、丹参15g、鲜桑叶30g,煎煮出一盆,然后找一个自己比较满意的位置,趁热把整个头部浸泡在药汤中,约10分钟即可,每日1-2次,重点疼痛部位,可以重点浸泡,水温一定不能过低,但要避免过烫。(4)头低足高法睡眠。头部不枕枕头,足部加1-2个枕头,意在适当增大而非过度加快头部的血流速度,这样经过一段时间,正常范围内的较高血流素的会让我们体内的瘀血被逐渐冲散,头痛会渐渐缓解。此法初起肯定觉得不适应,坚持几天适应了就习以为常了。(5)时刻注意保护头部接受第二次的伤害。关于导引术中我们应该用哪个手指,还有一种原则就是取决于我们头痛是哪些部位,具体如下:1、巅顶(头的顶部)疼痛:导引按摩时以中指为佳2、少阳(两个太阳穴及耳部周围)疼痛:以无名指为佳3、太阳(后头部以及颈椎部位)疼痛:以小指为佳4、阳明(前额及眉棱骨)疼痛:以食指为佳注意:1、不要试图服用只有止痛作用的止痛药,那样只会掩盖我们头痛的真实病因,而不会起到任何治疗作用,反而会让我们处于可能的危险中。2、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头痛,一定要禁酒。在治疗上,中医讲究辨证施治,整体治疗,实证泻其实,虚证补其虚,从整体上用药遣方,充分利用药物配伍后所产生的协同增效作用,补其不足而泻其有余,达到治疗头痛的目的。外感头痛风寒头痛:主要表现为全头痛,痛势较剧烈,痛连项背,常喜裹头,恶风寒,口淡不渴,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治宜疏风散寒,可选用川芎茶调丸、九味羌活丸、都梁丸等。风热头痛:主要表现为头痛而胀,甚则如裂,兼有发热恶风,面红赤,口渴喜饮,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治宜祛风清热,可选用芎菊上清丸、清眩丸、黄连上清丸。风湿头痛:主要表现为头痛如裹,兼有肢体困重,身热不扬,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濡或滑。治宜祛风胜湿,可选用脑立清、泻清丸、龙胆泻肝丸。内伤头痛肝阳头痛:主要表现为头胀痛或抽掣痛,头痛多为两侧,兼有头晕目眩,心烦易怒,面红目赤,口苦胁痛,失眠多梦,舌质红,苔薄黄或少苔,脉弦或弦细数。治宜平肝潜阳,可选用天麻钩藤丸。气虚头痛:主要表现为头痛隐隐,时发时止,遇劳加重,兼有头晕,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自汗,面色白光白,舌质淡红或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或脉大无力。治宜益气升清,可选用人参归脾丸、补中益气丸等。血虚头痛:主要表现为头痛隐隐,缠绵不休,兼有面色少华,头晕,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或细弱。治宜滋阴养血,可选用十全大补丸、归脾丸、人参养荣丸。肾虚头痛:主要表现为头痛而空,兼有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健忘,遗精带下,神疲乏力,偏肾阳虚则见畏寒肢冷,偏肾阴虚则见面色潮红,五心烦热,盗汗,舌质淡,体胖,或舌质红,苔薄白或少苔、剥苔,脉沉细无力或细数。可选用大补元煎丸、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痰浊头痛:主要表现为头痛昏蒙重坠,兼有胸脘痞闷,纳呆呕恶,眩晕,倦怠无力,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滑或弦滑。治宜燥湿化痰,降逆止痛,可选用半夏天麻丸。瘀血头痛:主要表现为头痛剧烈或刺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兼有日轻夜重,有头部外伤史或长期头痛史,舌暗红或边尖夹有瘀斑、瘀点,或舌下静脉充盈,苔薄白,脉弦细或细涩。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可选用正天丸、血府逐瘀丸、元胡止痛片。彭坚:六经辨治头痛太阳病头痛,属于表证、热证,若表虚者,必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用桂枝汤,后头痛,项背强几几,用桂枝加葛根汤;若表实者,必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用麻黄汤、大青龙汤,后头痛用葛根汤。少阴病头痛,属于表证、寒证,若表虚者,恶风寒,脉缓弱,用桂枝加附子汤;四肢厥冷,因为血行不畅,阳气不能通达者,用当归四逆汤;若表实者,恶风寒、反发热、脉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阳明病头痛,属于里证、热证,若阳明腑实,则口渴,大便秘结,脉沉实,用承气汤;若阳明经证,则汗多,口大渴,用白虎汤;若后头痛,用葛根芩连汤;若阴虚有热,则心烦不眠,用酸枣仁汤。太阴病头痛,属于里证、寒证,若干呕、吐涎沫者,用吴茱萸汤,若有痛经,用温经汤;四肢厥逆,用四逆汤。少阳病头痛,一般偏于头部两侧,属于半表半里证,可用小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偏实热者,用大柴胡汤;偏虚寒者,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厥阴病头痛,呈寒热错杂,或上热下寒,可用乌梅丸、半夏泻心汤等。外治法则有头风摩散,用之治疗阵发性头痛。疼痛属于虚证者,一般是隐隐而痛;属于实证者,一般是胀痛、剧痛;属于痰湿者,一般是晕痛、昏痛;属于血瘀者,一般是刺痛。这个规律也基本适合于其他疼痛症。针灸治疗1.针刺疗法(1)风邪上扰取外关、风池、率谷、百会、外关。实证用毫针泻法;虚证时,百会及配穴用补法,头维、风池用平补平泻法。(2)瘀血阻络取风池、曲池、列缺、阳陵泉、合谷、脾俞、血海、三阴交、阿是穴。三阴交、脾俞、血海,用补法;其余穴位用泻法。还可在局部及膈俞行点刺出血。(3)痰热内阻取头维、丰隆、中脘、阴陵泉、脾俞、足三里、太冲。实证用毫针泻法;虚证取中脘、阴陵泉、脾俞、足三里,用补法。(4)肝阳上亢取太冲、行间、阳陵泉、悬颅、率谷、太溪、肾俞、肝俞。太溪、肾俞,用补法;其余穴位用泻法。其中,下面几个穴位是治疗头痛必不可少的:(1)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主要作用是祛风解表、疏通经络、行气止痛,几乎一切头痛症都可以找合谷解决。(2)太冲穴:是足厥阴肝经的原穴,主要作用是疏肝理气、通经活络、醒脑开窍、镇惊宁神。合谷与太冲相配,很有说道。合谷属阳,主升,行气,太冲属阴,主降,活血,两个穴位相配,一阳一阴,一气一血,一升一降,一腑一脏,是一组具有阴阳经相配,上下配穴,气血同调、阴阳同调、脏腑同调的穴位处方,协同作用很强。这也是四关穴的显著特点。四关穴这种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互为用的关系,使气血升降协调,阴阳顺接,共同发挥调理脏腑、平衡阴阳、通达气血、平肝熄风、祛风止痛的功效。(3)太阳穴: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穴位。也是头部的重要穴位,《达摩秘方》中将按揉此穴列为“回春法”,认为常用此法可保持大脑的青春常在,使人返老还童。太阳的主要功能是祛风通络,所以头部的病症,如头痛、偏头痛、眼睛疲劳、牙疼等,都可以用太阳治疗。(4)风池:是足少阳胆经上的重要穴位,它也是大家应该特别记住的一个穴位。风池穴很容易被风邪侵入,所以它主治一切风病,是治疗风病的要穴、大穴。风为百病之长,它可以携着寒、湿、热入侵人体。风池既可以祛外风,又可以熄内风。感冒头晕、咽喉肿痛、高血压,和头有关系的,基本都可以用风池。2.耳穴疗法取枕、额、脑、神门、肝,用王不留行籽贴压。艾灸调理头痛头痛通常是指局限于头颅上半部,包括眉弓、耳轮上缘和枕外隆突连线以上部位的疼痛。艾灸根据疼痛的部位不同,取不同的穴位施灸,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前额头痛灸合谷穴、阴陵泉穴艾灸时艾条的选择也非常关健,好的艾条火力温和,穿透力强,且艾烟淡,用着比较舒服,而劣质艾条火力暴躁,容易烫伤皮肤,而且艾烟也很刺鼻,: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凹陷处,左右各有一穴,取穴时,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处,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也可以自然半握拳,,在第二掌骨中点取穴,轻压有微痛感。:温和灸。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以被施灸者感到皮肤温热,舒适为度。:每日灸1次,每次灸10~20分钟,一般每周灸3~4次。:止痛,对治疗前额疼痛特别有效。:阴陵泉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与阳陵泉相对,左右各有一穴,取穴时,在膝盖内侧横纹上方会摸到一个突起的骨头,在该骨的下方的内侧会摸到一个凹陷的地方,按压时会感到剧烈的疼痛。:被施灸者取坐位,施灸者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以被施灸者感到皮肤温热,舒适为度。:每日灸1次,每次灸10~15分钟,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通筋活络,对治疗者额疼痛特别有效。偏头疼灸外关穴:外关穴位于腕背纹的中点向上2寸(约3横指宽)处,与内关穴相对,左右各有一穴。:温和灸。被施灸者取坐位,施灸者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以被施灸者感到皮肤温热,舒适为度。:每日灸1~2次,每次灸10~1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联络气血,补阳益气,对治疗偏头痛特别有效。后脑勺痛灸后溪穴:后溪穴位于第5指掌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轻握拳,在小指指头弯曲处的外侧,有一条明显的横纹,再次横纹的尽头就是后溪穴。: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以感到皮肤温热,舒适为度。:每日灸1次,每次灸5~10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舒筋利窍,宁神,对治疗后脑勺痛特别有效。头顶疼痛灸太冲穴:太冲穴位于脚背部面,第1,2脚趾跟部结合处后方的凹陷处,左右各有一穴,取穴时,先找到大脚趾和第二趾的趾缝,往脚背方向比大脚趾稍微宽的距离,略呈凹陷的地方,用指头按压,可以感觉到动脉的跳动就是太冲穴健康指导防风保暖避寒湿很多头痛跟外界因素有关,特别是气候因素,比如秋冬季节气温变化大的时候,特别是阴雨天气或天气爆冷,有的时候风很大,这种时候出门就要注意防风、保暖。特别是老年人早锻炼,不要太早出门,最好等太阳出来以后再出门锻炼。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风为阴邪,易袭阳位。所以古人有“避风如避矢”之说。冬天更要做好避风防寒,外出戴上帽子、围巾,避免受寒、吹风,这样可以减少头痛的发作。长发的女性洗发后,应尽快把头发吹干,以免受寒湿之气而引起头痛。易“致头痛”食物要少吃饮食方面,有些容易引起头痛的食物要少吃。寒性体质的患者不适合吃寒凉食物,比如大闸蟹、柿子,多吃容易胃寒不适。有些老百姓也知道,吃螃蟹的时候要蘸姜醋,也有些会搭配紫苏,因为紫苏有温胃理气的作用,且能解鱼蟹之毒。而阴虚火旺的体质,要少吃辛辣油炸烘炒的食物,多吃容易阳亢上火,诱发头痛或热疮。中医认为,无论是中药还是食物,都有寒热温凉的偏性。老百姓也有很多自己的生活经验,吃某些东西后就容易头痛,那么这些东西就不要多吃。比如,巧克力、奶酪、冰淇淋等食物含有络氨酸,容易诱发偏头痛,就尽量不要吃。缓解焦虑抑郁和紧张情绪现代社会工作节奏快,心理压力大,容易精神紧张,引起焦虑、抑郁。焦虑症有很多躯体症状,其中头痛占很大比例。还有一种比较多见的头痛称为紧张性头痛,多见于办公室白领,长时间使用电脑、伏案低头工作,造成颈部肌肉长期处于一种紧张状态,逐渐僵硬,也会引起头痛。可以睡一觉放松一下,或起来活动活动,按摩一下颈肩部,或冲个热水澡等。颈部肌肉放松了,头痛就会明显缓解。对于头痛,中医有很多简便的自疗方法。比如,外出淋雨、受风之后,可以煮姜糖红茶、葱白姜糖茶服用,就有祛风散寒止痛的作用。免责声明:网络资料综合整理,仅做中医文化公益传播文字编辑:李清煌送福利啦!
转载请注明:http://www.ilikework.net/jbgs/4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