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溪穴,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足少阳胆经。五行属水,胆经荥穴。位于足背部,第四、五趾缝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有趾背侧动、静脉;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之趾背侧神经。胫侧有到第四趾的趾长伸肌腱和趾短伸肌腱,腓侧有到第五趾的趾长伸肌腱。
侠溪穴位置侠溪穴位于足背部,第四、五趾缝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穴位解剖:有趾背侧动、静脉;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之趾背侧神经。胫侧有到第四趾的趾长伸肌腱和趾短伸肌腱,腓侧有到第五趾的趾长伸肌腱。
穴名解析侠溪穴,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足少阳胆经。五行属水,胆经荥穴。
穴义:胆经经水在此循地部渠道回流井穴。
名解:
(1)侠溪。侠,通夹,被夹于中间之意。溪,地部流行的经水。该穴名意指胆经经水在此循地部渠道回流井穴。本穴物质为地五会穴传来的地部经水,本穴只是对其起了一个循经传输的作用,地部的经水没有流失,如被夹于渠道之中下传足窍阴穴,故名。
(2)胆经荥。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质为地五会穴传来的地部经水,水量极小,故为胆经荥穴。
(3)本穴属水。属水,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地五会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在本穴的变化吸热蒸发,蒸发天部的水气表现出肾气的寒冷收引特征,故其属水。
功效与主治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大部分经水回流足窍阴穴,极少部分经水气化为天部之气。
作用功能:清头目、利胸胁。
主治病症:头痛,眩晕,惊悸,耳鸣,耳聋,目外眦赤痛,颊肿,胸胁痛,膝股痛,足跗肿痛,疟疾。
作用功效:侠溪穴,消肿止痛、传导水液、清肝胆热穴、平肝熄风。
古代记述:头眩、颔痛、热病、狂疾、目外眦赤痛、目痒泣出、耳鸣、耳聋、胸胁支满、膝外廉痛、乳痈肿溃、小腹肿痛、月水不通、足跗肿。
近人报道:足趾麻木。
现代常用于治疗头痛、耳鸣耳聋、乳腺炎、高血压。
穴位配伍配太阳穴、风池穴、太冲穴、头临泣穴、阳白穴治偏头痛、眩晕、耳鸣耳聋、目外眦痛。
(1)颔肿口噤:阳谷、侠溪。(2)颔颊肿:和髎、颊车、侠溪。(3)腋下肿、马刀瘘:阳辅、太冲、侠溪。(4)膝外廉痛:膝阳关、侠溪。(5)发热:合谷、阳谷、腕骨、劳宫、商阳、侠溪、厉兑泄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