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病区、为患者打针输液、采集标本、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护理患者、打扫病区……四十多天来,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詹静和她的“战友”们穿着厚重的防护装备,奋医院东院区的重症病区里。
主动请缨的“排头兵”
今年42岁的詹静是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詹静听说武汉需要呼吸科和重症医学科有经验的医护人员前往支援,作为一名有着14年重症医学科工作经验的医护人员,詹静写下“请战书”,主动请缨。
“因为我有这方面经验,而且还是一名党员。”詹静告诉记者:“医院同样也需要有经验的医务人员留守‘大本营’,所以由我带队去武汉支援最合理。”当记者问到是否也曾担心时,詹静“轻描淡写”地说:“怕家里人担心,但是总要有人去。”
就这样,詹静作为医院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长,带着她的五名队员,踏上了支援湖北的征程。
詹静准备进入病房为病人输液。
到达武汉后,她连夜组织队员熟悉环境,组织队员学习、培训,做到上岗前每名队员都能熟练掌握重症病区的相关工作流程及正确穿脱防护服。在她的带领下,第三天,她们就正式医院东院区重症病区开始工作。
最初,医疗物资比较缺乏,每日限量领取。“我们一般先满足进入病房的队员,留下一部分作为机动,不过这种情况很快就缓解了。”
重症病区改造比较匆忙,有些布局不太合理,詹静准备和队员们一起把治疗室搬到清洁区,但需要输液盒,医院并没有配备这些物资。詹静向志愿者寻求帮助,自掏腰包购买了输液盒。
重庆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罗晓庆,此次医院东院区的重症病区护士长,她说:“我们都很感谢詹静自掏腰包买了输液盒,让我们的工作越来越规范。”
病魔面前的“铁娘子”
“詹老师,又要出去拉物资哦。”一声呼唤,詹静立马习惯性地从椅子上弹跳起来:“好的,马上去。”初来乍到,医院的办公系统不熟悉,就组织队员立即熟悉办公系统;治疗室布置不合理,就自己动手搬柜子桌子,把它改造得合理。
詹静在搬运重症病区所需的防护物资。
由于是重症病区,没有家属,没有护工,每天除了给病人发放饮食、提醒病人吃药、为病人输液、检测生命体征、病房消毒等工作,还要去搬运物资。工作区域不大,但一个班轮下来,詹静要走2万多步。
“好像已经忘记自己曾经是个胸椎骨折的病人了,经常累到汗流浃背。”詹静说,重症病区所有的防护物资、药品、仪器设备均需靠人力运回科室。
最忙碌的时候,詹静和她的队员要护理30多位病人。重症病人多,突发情况就多,“还有一些生活不能治理的病人,我们需要花更多时间和精力。”戴上口罩和护目镜,穿上防护服,时间长了就会胸闷喘不上气,等到下班,脱下一层层“防护”,詹静常常全身湿透,手套里都是汗水。
连日来,她每天需要在一线工作长达12个小时,有时候一天下来睡眠时间不足4个小时。“累得狠了,坐在椅子上也能睡着。”每天下班后,按照惯例,詹静需参加晚上的医护专家病例讨论会。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间长、精神高度紧张,导致詹静经常失眠,并出现了耳鸣。
“但每次得空坐下来浏览病区病人的病历,病程录里‘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的字眼多了起来,这点儿累也就值得了。”詹静笑道。
患者身边的“守护者”
“医院全力以赴无私援助武汉,派出了贵院最好的医护骨干、精英团队……护士长詹静熟悉每个病人的病情,指导她的团队护理病人,鼓励我们战胜病魔……”这是一封来自新冠肺炎患者的感谢信。
詹静与病人合影。
因为对病情的恐惧,有些病人会失眠,詹静就教他们头部穴位及耳朵穴位按摩,缓解失眠;有些病人心理压力大、焦躁不安,詹静就不厌其烦地给他们介绍病情进展,和他们谈心聊天,让病人逐渐卸下心理负担、平复情绪。
有三位患者病情有所好转,可以转到轻症病房,但这三位病人担心转去轻症病房不能得到细心照顾。詹静说:“我就跟她们拉家常,告诉她们即使转去轻症病房,接手的医护人员也会尽职尽责照顾她们……”在詹静的耐心解释下,三位患者最终打消了顾虑。
了解詹静的同事都说她是个急性子,做什么事情都雷厉风行。但面对病人,她十分有耐心。她把病人当家人,上班忙着照顾病人,下班了也没有闲着,经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