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是现代人的文明病,特别是工作要求效率高,业绩压力大的情况下,再加上睡眠不足、作息不规律等,都是造成眩晕的主要因素。但好多人都是发病缓解后才就诊,因而耽误了治疗的黄金期。不仅得要花上更多时间治疗,而且发作频率会增高,让患者处于随时复发的恐惧之中。
身体发出的信号—眩晕、耳鸣!
一般认为,眩晕、耳鸣的原因存在于很多方面。其原因多为内耳血管循环不良、阻塞,造成内耳供血不足而组织坏死,而或神经退化萎缩是为两大因素,但发生在年轻人身上的耳鸣眩晕则多半源于压力过大所致。眩晕耳鸣并非中老年人专利,青壮年上班族常因工作过度劳累、紧张、焦虑、用脑过度或情绪起伏大,长期身处有形无形压力之下时,导致自律神经失调,造成内耳血管过度收缩而阻滞不通,加上外食族易摄取过多高油、高胆固醇、高盐等食物,更会加重血管内血脂肪、胆固醇沉淀,当内耳神经组织缺血养分不足,且产生内耳功能神经病变,就会引发耳鸣、眩晕及重听等病症。
尤其遇到早晚温差大,加上工作或生活压力、作息不规律等因素引发身心失衡,就容易出现头晕、眩晕等症状。一般头晕稍作休息会好转,但若休息过后仍未能恢复正常,且感觉周遭景物明显摇晃、无法平衡,甚至可能伴随恶心呕吐感、盗汗,就可能是眩晕找上门。
眩晕耳鸣置之不理久病恐成顽疾
提起眩晕,几乎人人都有经验。以往,许多人一感觉头昏眼花,就直觉认定是没吃早餐,身体虚,或是体力差的缘故,以为只要或吃点东西垫垫胃,休息片刻就会好转,不甚在意。但有些患者一晕起来就严重影响作息,还会感觉耳鸣、恶心,想吐,全身发冷。因此,无论是一时头昏,或是严重眩晕,都是身体不适的前兆,不可轻忽大意。
临床研究显示,眩晕发作时患者往往在头部转至某个角度,就会立即感觉激烈天旋地转,只要稍微改变一下位置,头晕便随即消失。眩晕持续时间一般不会超过30秒,大约每隔2至5秒会出现一次。如果眩晕伴随耳朵闷胀、耳鸣、听力变差等症状,属末梢性眩晕症,主要与内耳发生病变有关。若头晕同时有手脚麻痹、走路不稳、视线模糊、说话出现障碍、或脖子酸痛的情形,则属於中枢性眩晕症,可能是脑部病变,必须进行神经学检查做进一步治疗。其中,耳鸣引发眩晕,多为耳蜗内听神经发生功能障碍,主要是由于噪音伤害,药物使用不当,或内耳微循环不良造成。使用耳机习惯开大音量,或是长时间在噪音量大的环境下工作,极易发生耳鸣,引发眩晕。至于内耳微循环不良的情形则以老年人居多,求诊者不乏有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三高」毛病者,其晕眩发作十之八九都与血液循环不良有关。因此,家中如患有高血压,心脏病或高血脂慢性病的中老年,突然感觉晕眩,很可能是脑血管阻塞,或血管轻微出血,这些都是中风前兆,应尽速就医检查,以免延误治疗黄金时机。
如何与眩晕、耳鸣和平共处
眩晕、耳鸣的治疗,急性期多以利尿剂来排除体内之盐份及水份,用以降低内耳压力。当眩晕症状严重时,患者会出现天旋地转,甚至无法行动,必须紧急挂急诊,来暂时解除急性症状。待病情稳定后,治疗上会以增加血液循环药物,来增加内耳细小血管的血流供应,长期治疗则要以神经滋养、血管扩张等药物为主。若持续一段时间没有明显改善,也可以考虑以手术的方式来治疗。
然而,任何的手术都存在风险,再加上手术治疗后仍会有复发眩晕的可能。因此,必须审慎评估,并不鼓励以手术的方式作为第一线的治疗。一般持续服药控制,内耳的循环都能得到改善,也可达到治疗的目的。
眩晕、耳鸣治疗原则:
1.病因治疗及控制危险因素:依病因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如积极治疗颈椎病、降血脂、抗高血压、降低血黏度、抗血小板凝集等。
2.眩晕严重时可对症治疗,如眩晕灵胶囊,消除头晕目眩,舒张大脑微循环及供血障碍。
3.中药治疗:可采用益气活血、化瘀通脉、豁痰开窍法,如三眩定晕汤方剂加减辩证施治,往往可以收到其它治疗难以达到的疗效。
温馨提示:饮食口味重、睡眠不足、压力累积,是诱发眩晕的危险因子。建议患者除遵照医嘱用药之外,应避免食用高盐、高热量和高胆固醇的食物,睡眠要充足、避免心情过度紧张焦虑,才能使眩晕少上身。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