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读者:由于读者来自全国各地,经常有朋友询问各种疾病的治疗,有从事中医理疗方面的朋友可以在平台留言联系方式或地址,以便于推荐当地朋友去您那里就医理疗。针灸,汤药,推拿正骨等各种类都可以。也可以推荐当地有经验的高明中医师,本 方解:此方适用于痰瘀内阻、清窍失养之耳鸣,伴见有心烦易怒,颈部发挺,失眠多梦,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弦。方中磁石益肾纳气,为治耳鸣之要药。此方疗效颇佳,已经治愈多人。
方一:白芷、石菖蒲、苍术、陈皮、细辛、厚朴、半夏、桂枝、通草、苏叶、川芎、甘草各等份。用法:将上药研为粗粉术,每次取15克,与生姜5片,葱白2根,加水同煎,睡前服用,每日1次。功效:理气化痰,通窍止呜。主治:耳鸣如蝉声,舌淡苔白腻,脉滑。方二:黄芪20克,白蒺藜、羌活各9克,制附子(先煎)3克,羊肾(焙干)2个,葱白2根。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功效:补肾益气止呜。主治:肾虚腰酸,夜间睡后耳呜如击鼓声。
方三:路路通15克,先用冷水浸泡1小时,水煎成药液频饮,5天为1疗程,一般服用1~2个疗程。
方四:石菖蒲20克,生甘草10克,先用冷水浸泡1小时,水煎服,每日1剂,每天2次,10天为1疗程,一般服用1~2个疗程。
方五:百合90克,研成粉末,每次用温水冲服9克,每日2次,对阴虚火旺的耳鸣效果好。
听会太冲穴治疗肝胆湿热耳鸣:
肝胆火旺,胆经气血不通畅,受到阻塞,就会导致耳中轰鸣。这时,利用自身的大药——听会穴来调理,不失为一种最好的选择。
听会是胆经的穴位。《针灸资生经》说“耳蝉鸣,取听会”。《医宗金鉴》说其“主治耳聋耳鸣”。听会就位于耳朵眼的正前方,我们张嘴时两耳边各有一个凹,这个凹陷处就是听会。
每天3次用双手的拇指按揉两侧听会,力量稍大,以感觉有些胀疼为度,每次每穴2-3分钟,坚持一段时间后便会发觉耳中轰鸣有所改善。
太冲穴:
用手推第一足趾和第二足趾之间的足背部位,方向为从脚背推向脚趾,每次推12下,1天3次。此区域有足厥阴肝经的原穴——人冲穴,可清泻肝火,从而有助消除耳鸣。
鸣天鼓:
除了吃中药和饮食调理外,耳鸣患者可以使用针灸。在运针手法上用平补平泻手法,或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每次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一次,10天为一疗程。另外,还可用王不留行籽、磁朱丸压耳穴,5天更换耳穴一次,5次一疗程。上述的疗法基本都必须由专业的医师来施针。
而“鸣天鼓”按摩疗法一般人都可自己试一试:首先以双手指按摩耳廓四周,再用双手中指端塞入外耳道,前后旋转后突然松手。并以拇指和食指捏住耳廓、耳垂上下擦搓,使整个耳部发热。然后,两掌分别紧贴于耳部,掌心将耳盖严,用拇指和小指固定,其余三指一起或分指交错叩击头后枕骨部,即脑户、风府、哑门穴处,耳朵里“咚咚”地响,有如击鼓声,因此被形象地称为“鸣天鼓”法。
这一方法有醒脑开窍、宁眩聪耳的作用,每天1~2次,不仅可作为日常养生保健方法,而且对于中老年常见的耳鸣、眩晕、失眠、头痛、神经衰弱等病症有良好的疗效。
告知:中医是慈善医学,是顺应天地生养之道的大学,是天人合一的大学。仁爱生养是天道,是物皆有灵。为符合生养之道,恳请诸位患者在治疗之时,心怀仁悯,以不伤生为基本,能用草药治疗就不要用动物药治疗,能用针灸治疗就不要用草药治疗,能用手法治疗就尽量不要用针灸治疗,能用祝由方治疗就不用手法治疗。顺应天地生养保全仁爱不杀,使天下无戾气而长生。愿天下人无病,愿医生皆闲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