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或者偏头痛怎么办,中医针灸来解决

头痛是患者自觉头部疼痛的一类病证,又称“头风”,是临床上常见的病证。多种急慢性疾病均可出现头痛。[辨证要点]主症:头部疼痛。发病较急,痛无休止,外感表证明显,为外感头痛;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常伴头晕,遇劳或情志刺激而发作、加重,为内伤头痛。治疗时以调和气血,通络止痛。取局部穴为主,配合循经远端取穴。

外感头痛

症状:头痛连及项背,遇风寒加重,兼见恶风恶寒。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者为风寒头痛。头痛而胀,兼见面红而赤,发热,口渴欲饮,目赤齿痛,舌苔黄,脉浮数者,为风热头痛。若头痛身重,肢体倦怠,舌苔白腻,脉濡者,为风湿头痛。

治法:祛风通络、止痛。

主穴:百会、风池、太阳、列缺。

风寒头痛者,加风门。

风热头痛者,配大椎、曲池。

风湿头痛者,加阴陵泉、丰隆。

可根据头痛的不同部位配穴。

操作:毫针泻法。风门拔罐或艾灸,大椎点刺出血。

方义:百会、太阳可疏导头部经气。风池为足少阳与阳维脉的交会穴,功长祛风活血、通络止痛。列缺为肺经络穴,可宣肺解表,祛风通络。

内伤头痛

内伤头痛有肝阳上亢、痰浊头痛、瘀血头痛、血虚头痛、肾虚头痛等不同类型。总以虚实之分。

实证

肝阳上亢者,心烦易怒,夜寐不宁,兼见肋痛,面红口苦,舌苔博黄,脉弦有力。痰浊头痛者,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瘀血头痛者,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有外伤史。舌质紫,舌苔博白,脉细或细涩。

治法:疏通经络,清利头目。

主穴:百会、头维、风池。

配穴:按头痛部位配穴。

肝阳上亢者,加太冲、太溪、侠溪。

痰浊头痛者,太阳、阴陵泉、丰隆。

瘀血头痛者,加阿是穴、血海、膈腧、内关。

操作:毫针泻法。

方义:百会、头维疏通头部经络气血。风池活血通经,清利头目,调和气血。

虚证

肾虚头痛常感空痛,伴眩晕耳鸣。血虚头痛常头痛隐隐、连绵,伴面色苍白,心悸失眠等。

治法:疏通经络,滋养脑髓。以督脉及足阳明、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百会、足三里、风池。

配穴:按头痛部位配穴。

血虚头痛者,加三阴交、肝俞、脾俞。

肾虚头痛者,加肾俞、太溪、悬钟

操作:风池用平补平泻。余穴均用补法。

方义:百会疏调气血以养脑髓。风池活血通经,调和气血。足三里补益气血,滋养脑髓。

根据症状取穴

症状:阳明头痛:疼痛部位在前额、眉棱、鼻根部。

少阳头痛:疼痛部位在侧头部。

太阳头痛:疼痛部位在后枕部,或下连于项。

厥阴头痛:疼痛部位在巅顶部,或连于目系。

主穴:阳明头痛:头维印堂阳白阿是穴合谷内庭少阳头痛:太阳丝竹空透率谷凤池阿是穴外关侠溪太阳头痛:天柱后顶风池阿是穴后溪申脉厥阴头痛:百会四神聪阿是穴太冲中冲配穴:外感头痛配风府、列缺;肝阳头痛配行间、太溪;血虚头痛配三阴交、足三里;浊头痛配丰隆、中脘;瘀血头痛配血海、膈俞。方义:取头部腧穴调和气血,通络止痛。合谷与内庭、外关与侠溪、后溪与申脉、太冲与中冲分属于手足阳明经、手足少阳经、手足太阳经、手足厥阴经,每组两穴为同名经穴配合,一上一下,同气相求,疏导阳明、少阳、太阳、厥阴经气血。操作:毫针常规针刺。风池穴应严格掌握针刺方向和深度,防止伤及延髓;瘀血头痛可点刺出血。头痛急性发作时每日治疗1~2次,慢性头痛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

艾灸穴位法

温和灸

将艾条点着,一手持艾条垂直悬起于所选穴位的皮肤上,离皮肤3-4厘米,以患者觉得温热至微有灼痛感觉为度,如果觉得太热可以回旋移动,使温热连续刺激,每穴灸5-10分钟。

隔姜灸

取新鲜老姜,切成厚0.2-0.5厘米的姜片,中间穿数孔,施灸时,将姜片放在所选穴位的皮肤上,置大或中等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艾炷施灸,待患者感到局部有灼痛感时,微微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每穴3-5壮。

火罐法:针后于天宗穴处,取一直径5~6厘米火罐,用闪火法形成负压,置于穴位上,半小时后取下,取下后可见针孔处有少许血及灰白色分泌物。另要注意室内空气新鲜,注意保暖。保持生活有规律,保持心情舒畅,劳逸结合。德尚针推

针推新人,多多关照。




转载请注明:http://www.ilikework.net/yczz/49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