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沙女子公交车上睡了一觉,醒来后头痛恶心

“公交车坐着坐着就睡着了,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

近日,一位朱女士却因为在公交车上打了个盹,醒来后头痛得不得了,到医院去检查,居然是把脑子给睡“漏水"了。

公交车上睡了一觉

醒来后托浮大脑的“水囊"破了

朱女士今年35岁,住在下沙,工作在市区。她家里有车,但偶尔也会坐坐快速公交。

半个月前,朱女士下班坐了一次公交车回家,路上要一个小时左右,她不知不觉就头仰后靠在后椅背上,睡着了。睡着之后脑袋怎么个东倒西歪,她自己也不知道了。

到站下车后,朱女士忽然觉得自己有点头晕头痛,当时没太在意,以为是刚睡醒猛地吹到了风的缘故。可是连续三天,朱女士的症状不但没消失,反而越来越厉害,还出现恶心呕吐等。

她很奇怪的是,只要平躺下,这些症状就会明显减轻;但一起身,不论站着坐着,症状就会加重。

熬到第三天,朱女士熬不牢了,医院下沙院区去看急诊,神内科张丽萍副主任中医师、秋超医师等结合她的症状给她做了各种检查,最后腰椎穿刺,才确定朱女士得的是“低颅压性头痛"。

(制图章琳)

人体的大脑和脊髓不是直接放在颅骨和脊柱里的,它们周围其实有一个“水囊"保护,这个“水囊"里的水就是脑脊液。如果“水囊"破裂,脑脊液因漏出而减少,对大脑和脊髓的托浮作用就会减弱。

此时,人体站、坐位时,脑组织会因为重力的关系下沉,导致和颅骨顶部相牵连的颅神经、硬脑膜等结构被往下牵拉,从而出现头痛的症状;躺着的时候,脑组织又回到了原位,没有牵拉,所以就没有症状。

“做腰椎穿刺,正常人穿刺针一插进去,就会有脑脊液滴出来,可朱女士大概过了一分钟,才有一两滴液体滴出。正常人脑脊液压力应该在80-mmH2O,朱女士的只有25mmH2O,说明她的脑脊液漏掉了很多,颅内压大大降低。"张副主任说。

再结合磁共振的结果,朱女士的“水囊壁"(硬脊膜囊)是在第二颈椎水平处破了个小口子,导致了脑脊液的渗漏。

“可能是那天在公交车上睡着了,头晃来晃去,路又颠簸,这层膜被弄破了?"朱女士想来想去,自己最近没有受到任何外伤,只有这一个可能。

有人的“水囊壁"天生脆弱

开长途时戴个颈托

张副主任说,低颅压性头痛包括自发性和继发性两种。有些人的“水囊壁"天生发育就比较薄弱,受到外力的冲击、摩擦时就比较容易破裂,这种叫自发性的,像朱女士就属于这种。

“外力的颠簸,摇晃,这都是诱因,并不是每个人坐公交车睡一会儿都会导致硬脊膜破裂的。但有些硬脊膜比较脆弱的人,多咳嗽两声都会破裂的。"

浙江大学医院神经内科也曾接诊过一位30多岁的男性,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时急刹车,脑袋受到猛烈冲击,第二天早上起来就开始头痛;还有一位银行年轻女白领,男友为表恩爱,给她做颈部按摩解乏,结果按得太用力,把女友的脊柱“水囊壁"也按破了,导致颅内低压头痛。

继发性的则多与医源性有关。

对于朱女士的治疗,说简单也挺简单,就是给她大量的补液,同时让她平躺着,让“水囊"里的“水位"再升上去。大部分病人的硬脊膜破口会自我慢慢愈合,如果愈合不了,再采取手术缝补。

在病床上躺了八天后,朱女士的症状开始慢慢减轻,医院躺不住,回家躺去了。张副主任估计她躺一个月左右,颈椎处的硬脊膜破口会完全愈合。

“不是每个人坐趟车都会像朱女士这样,但硬脊膜是不是天生比较脆弱,在它没有破裂前是检查不出来的。

我建议大家坐长途车或者经历比较颠簸的路程时,还是尽可能的给颈部一个支撑,在车上睡着后头更容易不受控制的大幅度晃动,所以睡觉时最好能戴个颈托。"

如果在长途颠簸后出现头痛且站、坐时症状加重,医院去排查一下是否有低颅压情况。

已经知道自己脊膜比较薄弱的,平时活动一定要注意动作和缓,不要大力按摩或活动后脖颈及脊柱部位。

延伸阅读

什么是颅内低压

颅内低压(IntracranialHypotension,IH)是由于人体脑脊液容量绝对或相对不足导致以体位性头痛为典型特征,同时合并眩晕,颈部僵硬,视神经以及听神经功能障碍等多种神经系统症状的一种临床综合症的统称,通常是由于脊柱节段的脑脊液漏造成的,从概念上说,有部分颅内低压患者的脑脊液压力表现正常,也不伴有颅脑磁共振特征性改变,但影像学检查(MRI或CT)存在典型的脊柱节段脑脊液漏出,因此,颅内低压也可被称为脑脊液漏出症或脑脊液容量减少症;一些重症的颅内低压患者还可出现硬膜下积液,硬膜下出血、血肿形成,甚至发展为脑疝,严重者会导致死亡。

颅内低压分几型

造成颅内低压的原因很多,从病因学分类,可分为自发性或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自发性颅内低压(SpontaneousIntracranialHypotension,SIH)或亦称原发性颅内低压(PrimaryIntracranialHypotension,PIH)是有着重要临床意义的一种疾病,最早由德国在年首次报道,但当时并未清楚阐明发病机制,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基于放射影像学的快速发展以及该疾病的一些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如体位性头痛,颅内压力下降等以及颅脑磁共振特征性改变(如广泛硬脑膜强化,硬膜下积液,血肿和脑组织下沉等)等,自发性颅内低压才逐渐被越来越多地认识到;10年前,亚洲地区,以日本的报道和研究最多,近些年,中国的医疗机构对于这一疾病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自发性颅内低压的临床症状繁多,除了典型的体位性头痛,还有一些其它的相关临床症状包括头晕,恶心呕吐,复视,耳鸣,颈部疼痛,意识改变,甚至发生昏迷等,无论从机制,临床表现,严重程度,治疗策略上都与继发性颅内低压存在很大不同。自发性颅内低压年发病率约为5/,女性较男性更常见(约2:1),目前研究证实自发性颅内低压的发病机制是由于脊柱硬脊膜的异常结构,如憩室,囊肿等薄弱处发生自发性破裂导致了脑脊液漏,这种脊柱硬脊膜的异常结构与潜在的结缔组织疾病有一定相关性,这种自发性脑脊液漏也是自发性漏出,通常发生在颈椎或颈胸椎交界处,也可发生在中下胸段及腰段,可以是单发,更多情况是多节段多区域大范围的脑脊液漏。继发性(a)外伤性,多为医源性,如硬膜外穿刺穿破硬膜,蛛网膜穿刺,脊柱手术,神经射频或毁损手术,蛛网膜埋植吗啡泵取出等;(b)脊柱退行性改变;(c)机体容量不足,多为机体严重脱水状态;(d)脑脊液过度引流,多为神经外科操作。在继发性颅内低压中,以医源性颅内低压最常见,最具临床意义继发性颅内低压,如硬膜外穿刺穿破硬膜,蛛网膜穿刺,脊柱外科手术撕裂硬脊膜,疼痛科的椎间盘微创手术,神经射频或毁损手术意外损伤硬脊膜,蛛网膜埋植吗啡泵取出后硬脊膜不愈合等。

小编寄语

下沙的小伙伴们,大家平时要多运动,注意身体健康!

来源:都市快报

编辑:下沙网申明:如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往期热文精选

下沙人注意!放假刚回来,就有1大坏消息

下沙房东租户必看,今后电动车禁过夜充电

杭州这是要美上天!6条空中花廊,见过吗

五月起

又一批新规影响在下沙生活的你我

赞赏

长按







































专业的白癜风治疗医院
北京看白癜风效果好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ilikework.net/zlff/201708/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