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科方面,目前的现实是:
1、我国耳聋、耳鸣、眩晕的发病率高、数量多、危害大、预防薄弱、科普宣传力度不够;
2、近30年来,耳科学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医学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如耳声发射及毛细胞能动性现象的探讨。耳聋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定位了50余个遗传性聋基因,听觉与言语病理学研究的建立和康复工作的开展,晕眩的诊断与综合康复治疗,耳肿瘤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耳及颅底计算机三维导航微创与功能外壳,内耳的微显外科,外耳整形发展,人工感觉器官如全植入式人工耳蜗的发展等,为防治耳聋、耳鸣、眩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耳科患者迫切想了解这些新知识、新进展、新治疗手段、新技术、新观点,社会如何向这类患者提供服务、帮助,是当前需要重视的问题。
普及面临的问题:
耳科患者是构成整个门诊就诊者的一个主要群体,住院部也经常见到这类患者接受药物和手术治疗。他们在配合诊治的同时,会问医生:自己这个病是怎样患的?会引起并发症吗?怎么诊断?怎样治疗?有什么更先进的治疗方法?能够治愈吗?手术有什么风险?怎样预防?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哪些食物可以吃,哪些要忌口?可惜医生可能很忙,没有时间和耐心太细致地去解答这些问题,患者也可能半解或不解。患者任然存在疑惑,自然使其产生对医疗服务的抱怨和对医嘱的不顺从。
眩晕的发病主要是由半规管壶腹嵴至大脑皮质的神经系统不同部位,遭受人为(转体和半规管功能检查)或病变损伤所引起的一侧兴奋性增高(刺激病变)、降低(毁坏病变)或(和)双侧功能的严重失对称,前庭系统向大脑皮质不断发出机体在转动或翻滚等的“虚假”信息,诱使大脑皮质做出错误的判断和调控所致。如半规管壶腹嵴至前庭核间段(前庭核或核下的周围性径路)受损,因前庭-眼球、前庭-脊髓和前庭-迷走等神经功能同时受损,常伴发周围性的水平性眼球震颤、倾倒、恶心和呕吐等临床症状。如前庭神经核至大脑皮质间段(核上的中枢性径路)受损,由于其低位的前庭神经核未受到损伤和代偿功能基本保存完好,故不出现眩晕发作或只出现轻度的头晕不稳。
可见,眩晕与前庭有和密切的关系!那么前庭问题又与听力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眩晕、听力下降、耳鸣三者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因果关系的。
美尼尔氏综合症除了发作期旋转、呕吐、患者难忍的痛苦以外,还可以使迷路、前庭、耳蜗器官损害,造成耳蜗毛细胞死亡和前庭功能丧失,引起耳聋、共济失调等危害性,为不可逆病变,现化医学将无法治愈。另外,中老年患者,多次发作还可影响脑血管调节机能及大脑微循环,从而加重脑供血不足,诱发脑梗塞。以往一般医生只是在眩晕发作期,应用脱水、镇静、止呕药暂时缓解急性症状,间歇期无药服或只限于西比灵、眩晕停,普遍感到控制再次发作不理想,即不能有效的治疗该病的原发病灶。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