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日常生活中,头痛再常见不过,几乎每个人都有过头痛的经历。中医素有“辨病先辨证,同病不同治”之说,其意不言而喻。比如头痛,即或有相同的病机,但不同的证型,其治疗方法便不相同。
类型一:受风头痛(约占30%)
1、原因:头部是最易收到风邪的侵袭人体部位。受风会导致头部的经脉受风邪的侵袭,从而影响到经脉的内气血运行的通畅,不通则痛,于是头痛。
2、主症:头痛的症状表现以蹿痛为主,没有固定的疼痛部位,甚至疼痛牵涉到颈项部和肩背部,遇风加重,甚至怕风。
3、攻略:
(1)药茶:川芎5g、黄芪5g、白术5g、防风5g、桑叶5g、蔓荆子5g,以上剂量为一日量,放入水杯中反复冲泡饮用即可。
(2)穴位导引:风池
位置:头项后部的两个大筋外侧靠近发际的凹陷中,左右各一。
导引法:用两个大拇指的指甲角的大拇指侧的部位(肺经少商穴所在),按揉风池穴,可以起到沟通两条经脉的经气来治疗受风头痛的治疗效果。
(3)尽可能的避开风,当然也包括流动的空气,尤其是家中或是写字楼中的穿堂风,以及空调吹出来的冷风,更重要的是避开背后或是头的后部吹风。
(4)中医讲究对付风邪的法子比较常用的还有就是“治风先治血”,强调的就是如果身体里出现血虚的状态就比较容易受到风邪的侵扰。比较好的补血食品有带红衣的花生、干枣等。
类型二:情绪头痛(约占25%)
1、病因:生气、焦急、激动等情绪使身心受到刺激后会偏头痛。
2、主症:头痛头晕,心烦易怒,失眠,口苦面红,常伴有郁闷、恼怒等不良情绪,多以太阳穴处头痛或是头部的两侧疼痛为主,同时在明显情绪刺激后容易发作。
3、攻略:(1)药茶:柴胡5g、香附5g、佛手5g、香橼5g、川芎5g、黄芩5g,以上剂量为一日量,放入水杯中反复冲泡饮用即可。
(2)穴位导引:太冲位置: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左右各一。导引法:以双手中指靠近指甲处(中冲穴处)按揉太冲穴,这样做能够利用心包经脉的经气来帮助疏散肝经的气血,以酸胀为佳。
类型三:劳倦性头痛(约占25%)
1、病因:来自学习、生活和工作等各个方面的压力,容易造成大脑疲劳,引发头痛。
2、主症:头脑空痛(感觉头脑中空)、心慌神疲、腰酸耳鸣、头晕、疲乏倦怠、力不从心等
3、攻略:(1)药茶:黄芪5g、当归5g、破故纸5g、黄精5g、川芎5g,以上剂量为一日量,放入水杯中反复冲泡饮用即可。
(2)穴位导引:足三里位置:膝盖外下缘凹陷处向下移四指,再向外移一指处。两腿各一。
导引法:用两个食指的指甲角的大拇指侧的部位(手阳明经商阳穴所在),按揉足阳明经的足三里穴,可以起到沟通两条手足阳明经脉的经气来治疗劳倦头痛的治疗效果。
(3)泡脚法:泡足时可以选择热水,或是在水里加入川芎10g、红花10g来增强热水对于头痛和疲劳的缓解。
类型四:饮食不适痰湿(约占10%)
1、病因:过量饮水,运动量不足,喜欢吃肥甘厚味等,这导致体内脾胃运化失常,就产生了内湿。湿邪分布于全身各处,头部也很难幸免,这些湿邪堆积在经脉的里外,气血不通而痛。
2、主症:头痛似用布带缠裹或是胀痛、或是闷痛,贪睡,醒后不解乏,形体多肥胖,胸闷腹胀便溏,肢体困倦,恶心
3、攻略:
(1)药茶:苍白术各6g、川芎6g、半夏3g、泽泻6g,用热水反复冲泡代茶饮用。
(2)穴位导引:丰隆
位置:足部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处。
导引法:用两个食指的指甲角的大拇指侧的部位(手阳明经商阳穴所在),按揉足阳明经的丰隆穴,可以起到沟通两条手足阳明经脉的经气来治疗饮食不适(痰湿)头痛的治疗效果。
类型五:外伤瘀血(约占10%)
1、病因:有些人头部受外伤了,脑部的血也会像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外伤一样溢出脉外,虽不至于像脑溢血那么严重,但那些出了经脉的瘀血却也暂无去处,于是,稍有诱因头痛了。
2、主症:可能曾有头部外伤或是磕碰的经历,疼痛时痛处固定不变,痛如针刺,夜晚加重,休息后加重。
3、攻略:(1)药茶方:川芎6g、乳香粉3g、没药粉3g、西红花2g,开水反复冲泡代茶饮。
(2)穴位导引:至阴穴位置:足小趾外侧趾甲角旁0.1寸。导引术:用手太阳经所属的小手指的指甲来掐按足太阳经的至阴穴可以使两条太阳经的经气互相激发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3)头低足高法睡眠。头部不枕枕头,足部加1-2个枕头,意在适当增大而非过度加快头部的血流速度,这样经过一段时间,正常范围内的较高血流素的会让我们体内的瘀血被逐渐冲散,头痛会渐渐缓解。此法初起肯定觉得不适应,坚持几天适应了就习以为常了。
元固乡卫生院
每周了解健康多一点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