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慎初教授临证治验头痛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哪家最好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头痛为临床常见病证,外感六淫或内伤杂病均可导致头痛。外感头痛以风邪为主,常挟寒、热、湿邪而发,外邪上犯巅顶,清阳之气受阻,气血凝滞,阻碍脉络而致头痛;内伤头痛多与肝、脾、肾三脏病变及血瘀有关。因“脑为髓海”,主要依赖于肝肾精血的濡养,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能输布气血上充于脑,故肝、脾、肾三脏之病,皆能影响于脑而致头痛。

??

??俞慎初教授临床论治头痛,根据头痛的病变特点,多从虚、实两类辨治。其认为,实者,每有外邪、郁火、血瘀之别;虚者,常有气血虚弱和肝肾不足之分。然后根据不同的证型特点而分别运用疏风祛邪、平肝清热、调补气血、活血化瘀、滋养肝肾诸法治疗。现分述如下:

一、疏风祛邪法

??此法常用于治疗外邪引起的头痛。如起居不慎,沐浴取凉,坐卧当风,风寒湿热之邪常侵袭头部而出现头痛,此证多伴有恶风恶寒、鼻塞流涕、头痛连及项背部的外感证状特点。

??俞教授常用善于疏风散邪止头痛的川芎茶调散加减(川芎6克,薄荷5克,白芷6克,荆芥5克,防风6克,羌活6克,细辛3克,甘草3克,加绿茶叶,水煎服)治疗。

??方中药量较轻,以清轻取胜。正如清·陈士铎所云:“如人头疼,法当清轻之品,少少散之,无不立效。”头项痛可加桂枝6克;两侧头痛加柴胡5克;前额痛加蔓荆子10克;巅顶痛加藁本5克。

??俞教授认为,川芎茶调散虽是治风寒头痛的常用方,然风热头痛、风湿头痛均可在此方基础上加减应用,无需另选他法他方。如热偏重者,羌活、细辛减量,加菊花、蝉蜕、僵蚕,即为《丹溪心法》之菊花茶调散,主治风热头痛,亦可酌加蔓荆子、桑叶、连翘之类。湿偏重者,加藁本、苍术等。

????????[案例]

??李某,女,32岁,年8月6日诊。患者近日来头痛,微恶风寒,鼻流清涕,鼻塞,舌苔薄白,脉浮。证属外感风寒头痛,治以疏风解表法,方用川芎茶调散加减。处方:川芎6克,薄荷5克,白芷6克,荆芥6克,防风6克,羌活6克,藁本6克,细辛2克,甘草3克,另加绿茶一小撮。服3剂后,头痛愈。

??按:感受外邪之头痛,虽有风、寒、湿、热偏胜之分,但以风邪所犯为最多见。正如《素问·太阴阳明论》中指出:“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风邪侵袭人体,易先从头部患病。所以在治疗上,俞教授遵李杲“凡头痛皆以风药治之”之旨,抓住疏解风邪这一关键,以川芎茶调散作为治疗外感头痛的主方,方中川芎是治外感头痛之要药,该药能行血中之气,祛血中之风,上行头目;白芷、防风、羌活、细辛、荆芥均为辛温散寒、疏风止痛的药物;薄荷以清利头目,甘草调和诸药;茶叶有清上降下之性,诸药配合,具有疏风邪,止头痛之效,然重在疏风祛邪。

二、平肝清热法

??凡头痛日久,风邪留滞郁而化火,时时发作的偏正头痛;或七情内伤,五志过极,久而郁热化火,复被风邪所袭,火热上壅,阻滞清空之络而所致的头痛,均可应用此法治疗。此类头痛,一般时作时止,常于春季加剧,头痛偏于两侧,伴有口苦口干,脉弦数。

??方用清上蠲痛汤加减(川芎、白芷、羌活、独活、麦冬、黄芩、防风、当归、蔓荆子、菊花、细辛、钩藤、葛根、柴胡、甘草)方中辛温、辛凉、清热诸种药物配合,治风邪留滞化火的头痛,疗效较好。年久头痛常配用验方:石仙桃60克,鸡蛋或鸭蛋一个(针刺几十个小孔)同炖,蛋、汤均服,效果更佳。

???????[案例]

??陈某,男,38岁。年5月28日诊。患者偏头痛已3年余,反复不已,时痛在左侧,时痛在右侧,常于情绪不佳时发作。伴有头晕腰酸,胸闷不舒,口干,入夜难寐。舌边稍红苔薄白,脉弦数。证属肝经风火头痛。治宜平肝祛风佐以清热法。处方:川芎6克,羌活6克,白芷6克,(朱砂拌)麦冬12克,甘菊花6克,黄芩5克,防风5克,当归5克,蔓荆子10克,五味子5克,细辛1.5克,钩藤10克,粉葛根10克,柴胡6克,甘草3克,服5剂。

??二诊:药后头痛明显减轻,但夜寐欠佳,口干,脉弦数,舌边红苔薄白。仍守前法。处方:川芎6克,羌活6克,白芷6克,(朱砂拌)麦冬15克,甘菊花6克,黄芩5克,蔓荆子10克,酸枣仁12克,五味子5克,钩藤10克,粉葛根10克,柴胡6克,夜交藤12克,合欢皮12克。又服10剂后,头痛消失,夜寐改善。

??按:清上蠲痛汤是明代龚廷贤《寿世保元》中所载治头痛药方,原方辛散药物居多数。俞教授为了增强其平肝祛风的治疗作用,去掉原方性味辛热温燥的干姜、苍术等物,加入柴胡、葛根、钩藤,组成治疗肝经风火头痛的新方——加减清上蠲痛汤,此方集中了治少阳、阳明、太阳经头痛的川芎、羌活、白芷;配以祛风散邪的防风、细辛、独活、葛根;又用菊花、钩藤、蔓荆子、黄芩清热平肝、清利头目;柴胡疏肝解郁;麦冬养阴生津;甘草和中。全方具有清热、平肝、祛风、解郁的综合作用。故用于治疗肝经郁火或风邪久滞化火慢性头痛,确有较好的效果。俞师临床上又常用石仙桃单方配合治疗。石仙桃性凉,味苦微酸,具有“敛阴降火,平肝息风”的功效(《福建药物志》),是福州地区民间治头晕头痛的单方。俞教授曾用加减清上蠲痛汤配合石仙桃单方,治愈多例慢性头痛患者。

三、调补气血法

??平素体虚,气血不足,亦是导致头痛的常见病因。气虚即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空不利;或营血亏虚,不足上荣于脑,脑髓失养,均能发生头痛。其临床表现头痛绵绵,并伴有精神倦怠,四肢乏力,面色无华,胃纳不佳,舌淡苔白等一派虚象。

??治疗以调补气血为主。偏气虚者,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川芎、蔓荆子、藁本;偏血虚者,用尤在泾的加味四物汤(当归9克,川芎6克,熟地15克,白芍12克,蔓荆子9克,菊花6克,黄芩5克,甘草3克)治疗。

??????[案例]

??郑某,男,53岁,教师,年6月1日诊。患者头痛绵绵已3年余,时发时止,且精神倦怠,头目昏蒙,四肢乏力,授课时自觉精力不足。平素易于感冒,食欲不振。诊之脉细弱,舌质淡苔白。证属气虚头痛,拟益气升阳法,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川芎、藁本、麦谷芽。处方:黄芪15克,党参12克,白术10克,毛柴胡6克,升麻5克,当归6克,陈皮5克,藁本6克,川芎6克,麦谷芽各15克,炙甘草3克。水煎。上方服5剂后,头痛减轻,精神改善。又嘱其续服5剂以善其后。

??按:俞教授治疗气血虚损之头痛,着力于补益气血,使体内气血平复,脑有所养,头痛自然消失。俞教授还常嘱病家在服药时,可配合用单味西洋参炖服,或食物调补,以增强体质,促进痊愈。

四、活血化瘀法

??瘀血性头痛,常因头部受外伤,瘀血内停,或因情志内郁,气血凝滞,脉络阻塞不通。此类头痛多经久不愈,反复发作。痛处固定不移,时有针刺样疼痛。舌质紫黯,或舌边有紫斑,脉弦细涩。

??治以活血化瘀法,俞教授常用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汤化裁(当归尾、川芎、赤芍、生地黄、桃仁、红花、怀牛膝、枳壳、元胡、丹参、柴胡、粉甘草)。俞教授指出,此法也适用于治疗部分慢性头痛。对于迁延日久的头痛,审证时凡有血瘀征象的,如头痛如针刺,且痛有定处,舌质黯红有紫斑,脉细涩等,临床均可酌情使用。

???????[案例]

??刘某,女,38岁,年1月16日诊。去年头部受外伤后,头痛经常发作,多在右侧头痛,痛剧时如针刺样。经自服止痛片类,头痛未能控制。诊其脉弦细涩,舌质瘀紫苔薄白。证属外伤性血瘀头痛,治以活血化瘀法,以血府逐瘀汤加减治之。处方:干地黄15克,当归尾5克,川芎5克,赤芍12克,柴胡6克,桃仁6克,川红花5克,怀牛膝15克,枳壳6克,丹参12克,元胡9克,钩藤10克,粉甘草3克。水煎服。

??二诊:服4剂后,头痛明显减轻,但疼痛时有发作,疼痛程度已有改善。病人夜寐稍差,舌脉如前。上方加酸枣仁12克,远志6克。续服5剂后,头痛已愈。

??按:外伤性头痛,治以活血化瘀法,此为临床医者所常用之治,然日久头痛也可采用此法。叶天士有云:“初痛在经,久痛在络,以经主气,络主血”。王清任亦有“久痛入络即瘀血”之说。头痛日久,气血功能失调,气滞血瘀,脉络不通而痛,故采用活血化瘀法,每获良效。但俞教授强调临床辨证要精确,瘀血征象须细察,方能药证合拍,应手取效。

五、滋养肝肾法

??阴虚头痛,临床以肝肾阴虚为常见。阴虚亏损,一者髓海空虚,脑部失养而出现头痛。另者因肝肾不足,阴血亏损,水不涵木,阴不敛阳,虚火上扰清空导致头痛。此类头痛多偏于两侧,每伴有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失眠,盗汗,舌红少苔。

??方用杞菊地黄丸加减(钩藤,甘菊花,枸杞,生地黄,粉丹皮,淮山药,泽泻,茯苓,山萸肉,蔓荆子,天麻)。

???????[案例]

??林某,男,32岁,年3月10日诊。头痛且有眩晕,反复发作半年余,伴精神疲乏,四肢倦怠,时有腰酸,胃纳不佳,口燥咽干,失眠,入睡则身有汗出。诊其脉弦细略数,舌质红苔少。此为肝肾阴虚之头痛,治宜滋养肝肾法。处方:钩藤10克,甘菊花6克,枸杞12克,明天麻10克,生地15克,元参12克,山萸肉10克,茯苓12克,泽泻10克,淮山药12克,丹皮10克,酸枣仁10克,夜交藤10克,水煎服。

??二诊:服3剂后,头痛头晕减轻。前方去泽泻、钩藤,加五味子3克,荞麦20克。又服5剂后,头痛已愈,余症未再出现。

??按:杞菊地黄丸为六味地黄丸加枸杞、甘菊花组成。六味地黄丸为补阴名方,再加枸杞、甘菊以补肝肾,清头目。正如陈士铎所云:“补肝又补肾,子母相资,自然上清头目”。俞教授指出,临床上头痛一证常伴随他证出现,或多种病因夹杂并见,头痛程度不一。因此,临证应详审病机,分清主次,灵活应用,不可拘于一方一药一法。

????撰文:刘德荣,编辑:吴方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ilikework.net/zzbx/44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