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末有福利!
神经性耳鸣是在没有任何外界刺激条件下所产生的异常声音感觉,是人耳主观感受到的声音,如果是持续性耳鸣,还可伴有耳聋、眩晕、头痛等其他症状。
中医传统经典《灵枢?经脉》篇指出:“手少阳之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手太阳之脉……却入耳中”,“足太阳之脉……从巅至耳上角”,“足阳明之脉……上耳前”,说明十二经脉中有五条经脉络于耳,其中手、足少阳经与手太阳经脉均入耳中,故耳鸣与此三经有着密切的关系。针刺治疗耳鸣可有疏经通络,宁耳止鸣的功效。
中医认为产生耳鸣的原因有如下四种:
一、脾胃气虚,中焦升降失司
《黄帝内经》云:“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胃肠之所生也。”说明人体中焦脾胃气机升降正常,清气宜升浊气宜降,若脾胃气机不调,中气不足,则浊气在上,蒙蔽耳窍。患者常表现为耳鸣声低沉似蝉鸣低吟,常伴精神倦怠,面色少华,动辄汗出,大便易不成形,舌质呈淡白或淡红色,舌边齿痕明显。
二、肝火亢盛
如果耳鸣声音高亢、阵势宏大且左耳声响高于右耳,出现在情绪有较大波动之后,这通常是肝气不舒或肝火爆亢导致的,此时患者还会伴有头痛头胀,头昏眩晕,口干口苦,面红目赤,心情急躁,失眠多梦,尿黄,大便偏干燥。舌质红,或伴舌尖边红。
三、心火旺盛
心火旺盛的病人耳鸣声调高尖,声响一般会右耳高于左耳,此类病人通常心思缜密,思虑繁多,平素易心烦急躁,口舌生疮,失眠多梦,小便色黄,舌红苔黄。
四、肝肾阴虚不足
《灵枢·脉度篇》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能闻五音矣。”而肾受五脏六腑之精气而藏之,其精气上通于耳为听,故肾藏精。而肝藏血,肝血充盛,血可化精,精可化血,精血同源,故肝肾同源。肝阴不足,耳窍失养,也可产生耳鸣耳聋。单纯的肾精亏虚者多为老年人,这种病症耳鸣的典型特点是鸣声尖锐,夜晚尤甚,并伴有手脚心热,心烦,夜间盗汗,腰膝酸软,舌红苔薄等症。
传统中医疗法治疗耳鸣
一、体针配合电针疗法
主穴:取耳门、听宫、听会、翳风。配穴:外感风邪配风池、合谷;肝火亢盛配太冲、外关;心火上壅配少泽、后溪;脾胃气虚配胃俞、足三里;肝肾阴虚配肾俞、太溪等。
二、耳针
主穴:耳、内耳、神门、内分泌、屏间等。配穴:根据证候辨证,取肾、心、肝、胆、脾、三焦、交感等。
三、微波治疗
用耳鼻喉微波综合治疗仪,剂量参照患者的主观感觉,以耳温热感(有舒适的温度)为度,1次/日,7日为1疗程。
针灸科周颖医师教您自我按摩小办法
耳鸣按摩小妙招—鸣天鼓
“鸣天鼓”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一种自我按摩保健方法,《颐身集》中曰:“两手掩耳,即以第二指压中指上,用第二指弹脑后两骨做响声,谓之鸣天鼓”。“鸣天鼓”在传统养生中常常用于耳—肾—脑的保健。
具体操作如下:先调整呼吸,全身放松,轻轻按摩两侧耳廓,有热感为佳。两手掌心紧贴两耳,两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按在两侧枕部,两中指相触,将两食指翘起叠在中指上面,滑下叩击脑后枕部,即可闻及如击鼓之声,音量大小可由食指滑下的力度和速度控制。次数以左右手分别24次,最后同时24次为宜。
撰稿人:周颖
医师介绍
周颖(针灸科医师、硕士)
擅长
“醒脑开窍”及“调神通络”针刺法结合中药汤剂治疗面瘫、耳鸣耳聋、偏瘫、脑血管病后遗症、颈椎病、腰椎病、颈肩腰腿痛及妇科杂病等。
出诊时间
每周三、周四、周日针灸四诊室
每周五、周六针灸三诊室
针灸科秉持继承、发展、创新的理念,在采用中医特色疗法治疗过程中,形成一支凝聚力强、医疗技术过硬的学科队伍。现有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5名。针灸科突出传统针灸特色,结合现代光电物理诊疗技术,发挥针灸疗法简、便、验、廉的特色。通过长期积累和实践,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行成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特别是在针刺止痛,针刺调理亚健康状态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福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