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脑病科副主任医师郭会兰主讲:从传统中医话头痛。
点击观看视频直播
出诊时间
周二、周四全天,
周三、周五下午,
周六上午。
中医对头痛的认识一.诊断要点
1.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2.头痛可发生在前额、两颞、巅顶、枕项、或全头部。疼痛性质可为跳痛、刺痛、胀痛、灼痛、重痛。头痛发作形式可为突然发作,或缓慢起病,或反复发作,时痛时止。疼痛时间长短不一。
3、病人有感受风邪,或有饮食、劳倦、病后体虚等病史。
二.分证论治头痛
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头痛可区分为多个类型:
1.根据部位的不同,头痛可分为正头痛、偏头痛、眉棱骨痛、目眶痛等;
2.根据部位和兼证的不同,头痛可分为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少阴头痛、厥阴头痛、太阴头痛等。
中医对头痛的诊治头痛是全身病理变化的局部反应,因此治疗当从整体出发,全面分析、辨证论治。外感六淫之邪所致头痛者,病性多属实,治疗宜疏风散邪为主;内伤头痛多属虚,以补为主,多用益气养血,滋阴温阳之法,也有挟痰挟瘀者又当攻补兼施。
一、外感头痛
1.风寒头痛:此种头痛最常见。系由感受风寒之邪所致,起病较急,头痛为重,以前额及太阳区为主,常牵连颈项部拘紧感,遇风寒时头痛即刻加重,由于风寒束表毛窍闭塞,而头痛无汗,影响肺气宣降可伴有咳嗽、喷嚏、鼻塞或流清涕等。重者伴有发烧、全身酸痛。治宜疏散风寒止痛。方用川芎茶调散、麻黄汤等。
2.风热头痛:主要见症:起病急、头痛重,伴有头沉和灼热感,常有发烧、头中觉热、喜凉风,热重时口渴咽干痛,甚则头胀如裂,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喜饮,大便不畅,或便秘,小便赤,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风热外袭,上扰清空,窍络失和。治宜疏风清热和络。方用芎芷石膏汤或新加香薷汤加减。
3.风湿头痛:感受风寒湿邪,症见头痛多偏于一侧,或左右交替发作,伴四肢沉重、胸胁满闷、全身困倦酸痛或有恶心呕吐。苔白腻,脉濡。风湿上蒙头窍,困遏清阳。治宜祛风胜湿通窍。方用羌活胜湿汤加减。
二、内伤头痛
1.肝阳头痛:情志郁怒,气郁化火,肝阳偏亢;伴有头晕耳鸣、目眩而涩、颈项拘紧感、性急易怒、夜寐不宁,口苦面红,或兼胁痛,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平肝潜阳息风。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2.气血亏虚头痛:久病体虚或失血之后,血虚不能上荣脑髓,络脉空虚而为头痛。头痛隐隐,时时昏晕,心悸失眠,神疲乏力,记忆减退、伴有头晕心悸、气短、四肢无力、劳动时加重、食欲不振、面色苍白或萎黄、口唇无华。舌质淡白,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治宜养血滋阴,活络止痛。方用加味四物汤加减。气虚头痛宜益气开阳,方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气血俱虚者益气养血,方用八珍汤,十全大补汤。3.痰浊头痛:头痛昏蒙,头痛如裹,身重如山,大便或溏,胸脘满闷,纳呆呕恶,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治宜健脾燥湿,化痰降逆。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4.肾虚头痛:头痛且空,眩晕耳鸣,腰膝酸软,神疲乏力,滑精带下,健忘、小便频数,多梦失眠、心悸气短等,重者伴有阳痿等。舌红少苔,脉细无力。治宜养阴补肾,填精生髓。方用大补元煎加减。5.瘀血头痛:头痛日久,久痛入络,络脉瘀滞,或因跌仆损伤,脑髓受损,气血运行不畅,均可形成瘀血头痛。此种头痛多有外伤史。其特点是头痛较剧烈、如刺,经常发作,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有头部外伤史,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细或细涩。治宜活血化瘀,通窍止痛。方用通窍活血汤加减。节目预告
1月23日(星期六),主讲人: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王龙珍。
王龙珍,副主任医师,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从事消化内镜工作近20年,主要从事胃肠镜检查及镜下治疗,擅长胃镜早癌的检查,消化道异物内镜下取出术、消化道止血、置管内镜下息肉、肿瘤切除、粘膜切除术。
▌编辑:伟华
中国加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